发布时间:2016-05-04|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盐业市场化改革打破专营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盐业改革方案出台在即。在近日召开的盐业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表示,4月底前盐业改革方案将出台。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生产企业可以进入销售市场,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经营。这意味着,在我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盐业专营体制将被打破。
我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实行盐业专营,其原因是盐业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但随着盐税占税收比重的不断下降,现代国家对盐的控制已失去传统的税收意义。
目前,我国盐业市场实行双轨制,即占盐业主体地位的工业盐实行市场化,但食盐仍由政府管制。食盐之所以没有像工业盐一样开放市场,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方便食盐加碘,食盐加碘能消除碘缺乏病。为此,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食盐专营办法》,明确了食盐实行专营。
虽然食盐专营体制保障了食盐加碘的落实,有利于预防和消除碘缺乏病,也有利于对交通不便等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普遍供应,但食盐专营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在食盐专营体制下,地方盐务局与盐业公司往往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专营权和监管权不分,限制了市场公平竞争。
针对盐业专营体制带来的问题,早在2001年至2011年间,国家有关部门就曾六度提出改革方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能落实。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取消食盐专营会导致碘盐下降,不利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和维护食盐安全。
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世界上碘盐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国家大约有3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立法或总统令的方式来强制加碘,而我国是采用食盐专营体制的少数国家之一。
自新一届政府实施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盐业改革被再度提上日程。2014年11月,中国盐业协会披露,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办公会议已通过第七套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并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施子海透露,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近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改革,其中明确提出要出台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此次盐业改革主要包括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销售市场,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经营等核心内容。其中涵盖了完善食盐定点生产制度、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取消生产批发区域限制、政府定价机制、工业盐运销管制和建立食盐储备体系和配套制定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规范条件等内容。
从披露的盐业改革的内容来看,此次盐业改革将打破食盐专营、放开市场,允许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销售市场,鼓励批发企业跨区域经营,通过产销联合、区域联合,来破除垄断经营,以解决食盐产销脱节、打通区域流通壁垒、推动盐业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食盐生产国,2014年大约生产了1亿吨盐,而每年盐的消费量(食盐加上工业盐)8000多万吨,盐业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全国有近三百家制盐企业,其中近百家为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总的来说,我国制盐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呈现“小、散、弱、乱”的局面。相比较而言,作为第二产盐大国的美国只有六家盐业公司。
其实,在美国盐业市场化的初期,美国制盐业也曾一度处于“小、散、弱、乱”的状态。有关资料显示,1880年美国有268个制盐企业,1970年美国形成了50家盐业公司控制着95家盐厂的经营格局。此后,美国盐业市场经过多轮的兼并重组,最终才形成产销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六大盐业公司。
可以预见,我国盐业市场化改革,将促进盐业的兼并重组、推动产销一体化盐业企业的形成、加快行业的集中度,但同时对食盐的安全、质量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