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11|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的旅游需求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知识型、文化型转变,我国学生市场出现了高校游、科技游、文化游等旅游项目。研学旅行产品作为专题旅游产品,以其旅游吸引力,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研学旅行产品及其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研学旅行产品现状,针对产品开发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如何实现研学旅行健康高效的发展进行探究。
研学旅行产品概述
旅行本身就具备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旅行过程中的直面自然,接触社会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广义的研学旅行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文人的“游学”,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考察各地政风民情,宣传儒家思想,也曾专程问道于老子,这就是研学旅行最初的形态。培根的《论旅行》通篇都在谈旅行与学习的关系,并且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旅行是年轻人教育的一部分”。现代研学旅行开端于日本,战后就有研学旅行活动,后来发展得很普遍,写入国民教育大纲,纳入学校教育法。现在我国多个城市的试点已经小有成就,积累了实践经验,研学旅行产品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可行性
(一)研学观念渗透
从宏观层面来讲,教育旅行国际化理念深入发展,倡导人们通过教育旅行实践活动,接纳、理解、关心与尊重文化差异,提高国际理解能力。具体表现为利用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方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展示、科普科学体验等研学旅行产品。对于研学旅行的重视,还在于培养自我学习与自我思考能力,增强自我创新精神的重要功能。教育旅行具备开放性、灵活性特点,更能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适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中小学和各大高校推出的量身打造的研学方案,通过与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及旅行社等充分沟通,努力实现课程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统一,全面展示开放型、主体性、互动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改变学生的学习形态,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旅游需求增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迁,旅行逐渐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旅行中,人们可以受到各种教育,它是一种非正式的、生活的、全面的教育,使人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创造力和想象力比较丰富,综合素质较高,而且学生时代正是接触新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机,单单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已经不能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手段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合作共同繁荣的进程越来越快,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密切。从小培养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强国意识,并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成为新时代对学生的更高要求。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等各种客观条件为研学旅行的发展创造了可能。
(三)经济基础支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备受国人推崇的人生修为,与不同环境的朋友、同学切磋学问获得成长和提高。随着国家倡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科教和人才的重视,广大家长对孩子学习成长越来越重视。再加上近些年gdp的增长,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为孩子做智力投资,积极参加研学旅行项目。有家长不惜让孩子走出国门,感受异国文化,体验国外活泼先进的教育模式,同时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有为今后出国留学热身的打算。因此,研学旅行发展在家长观念和经济基础达到的前提下,自然而然蓬勃发展起来。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研学旅行产品与一般旅行产品旅游资源略有不同,比如高校游,参观的学校并非旅游景点,必然在开发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旅游者在校内走马观花仅仅是“看”两个小时,并不能达到研学旅行产品的内涵高度。作为校方,由于游客增多,校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到干扰,环境遭到破坏。我国地大物博,具有广阔的文化市场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文化,国外更是有先进的教学资源和高科技的文明成果,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文明和历史都需要传承,需要学生认真学习体会其博大精深。即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应有限制,保护为主,开发学习为辅。
(二)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目前研学旅行市场在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方面,总的来说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大多数研学旅行产品都只是在常规旅行产品的基础上,添加少量研学元素,有的甚至是直接将常规旅行产品“克隆”并套用在研学旅行产品上,如单一的留学国家研学游等,仅仅是匆匆走马观花的国外几日游,一路旅途奔波,却没有收获。更有甚者,打着研学的幌子,制作低价的所谓研学产品,实则推荐自费项目,抓住旅游者心理,欺骗消费者,赚取不正当的利益,严重违背了研学旅行的初衷,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却达不到应有的提升。这都是因为目前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方面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导致一些乱象的发生。
(三)研学产品名不副实
家长送孩子参与研学的目的大致有两种:一是为“留学预考察”或“拥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二是为了“增长见识”。通过参观游览各地名校,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让孩子开阔眼界。正因如此,现在海外研学的参与者低龄化日渐明显,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主要是因为除了上述家长为了让孩子增长见识之外,还有就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家长也是抱着攀比甚至是应付的心态让孩子游学,才致使低龄化的趋势的日渐明显。“游”与“学”的比例差别巨大,根本不能达到研学的目的。研学的效果与其实质不能达到统一,名不副实,研学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
(四)旅游安全仍存困扰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旅游安全是旅游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凡是能够影响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和旅游者人身安全等的安全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或是旅行过程中自然因素的影响,或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或是学生自己不合理行为,或是监护人的不负责行为,等等。研学旅行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学生,其自我保护意识、自我生存意识较为薄弱,危险系数更大,这就更加需要旅游组织者努力规避旅游风险,监护人更加小心谨慎,做好安全保护提醒监管工作。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
(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大自然山川秀美,还有五千年灿烂文明,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等待开发和利用。但是研学旅行不仅仅是游,更注重的是在旅行过程中学生知识和自我的提升。
学校教育是多方面的,人才培养是多维度的,自然和社会是多姿多彩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人格塑造等目标都可以尝试在旅行活动中实现。诸如爱心扶贫、职业体验、民俗采风等各种主题都可纳入研学的范畴。积极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与学校教学目标靠拢,设计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研学旅行产品是目前主要的问题。研学旅行不是简简单单所理解的春秋游、科普游、红色游甚至是第二课堂,需要深入当地考察,让青少年开阔眼界,了解乡土乡情,当地的居民包括农民、工人、学者等了解本土文化,聘请他们作为研学导师对实现研学旅行功能较有裨益。
(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目前的研学旅行主要还是由学校组织、教师设计、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倘若要全面铺开这项活动,提高产品质量和丰富产品内涵,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更灵活一些。正确认识研学旅行的概念及其特点,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需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的状况进行设计组织,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设计出差异化的旅游产品。立足于树立整体形象与产品主题,深入挖掘研学产品内涵,增强吸引力,加强推广,提高知名度,激发市场需求。目前国务院、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都已提及推广研学旅行的问题,很多地方在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顺应目前研学旅游推广的大好形势,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积极推出精品旅游线、特色旅游地,打造品牌、拓展深度。如山东发布的十大“国学之道”研学旅行品牌等就是整合优化现有旅游资源、丰富研学旅游产品的实例。
(三)注重品质学游兼顾
研学旅行产品在开发时应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目前旅游行业内部乱象依旧存在,研学旅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价格没有严格确定的标准。建议由教育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联合完善研学旅行相关规范,以行业标准规范研学旅行的实施要点、操作流程、质量控制等事项,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化、标准化发展。研学旅行产品本身就是针对学生主体量身设计的,青少年所处的这一人生阶段,由于生理年龄和生活阅历限制,对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针对这一生理心理的特点,产品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强化主动观察和探索的能力。融入一定的教学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如旅行前的准备性学习,旅行中的参与性学习,旅行后的总结性学习等。
学校或旅行社在组织旅游产品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的严肃性和“游”的休闲性,达到学游兼得的效果。青少年研学旅行既不是纯粹的观光休闲,又不是纯粹的科学考察,而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寓教于乐,围绕素质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学习,安排的有教育特色的内容,让青少年在获得自我的提升,青少年研学旅行绝对不等同于常规旅游或一味的吃苦教育。
(四)全面保障旅游安全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大对学生旅游安全教育的力度,规范行为,克服侥幸心理,把旅行安全放在首位;其次,学校应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措施,提高监管服务人员的素质,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积极为学生购买意外险,配备保健医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最后,利用景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机制,加强旅游安全信息沟通,对于已经发生不能避免的事故应采取积极处理的措施,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近些年来,旅游安全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全面正确认识旅游安全存在的各种旅游安全问题、发生机制及其影响,进而提出对策,减少和预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旅游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