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粒盐如何影响了人类历史和世界文明的演进-凯发k8国际唯一

盐业史话

小小一粒盐如何影响了人类历史和世界文明的演进
发布时间:2019-08-14发布者:大连盐化栏目:盐史趣谈

小小一粒盐如何影响了人类历史和世界文明的演进

——读《万用之物盐的故事》

王云峰

盐,在如今许多人眼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都有。但是,你可知道,盐在以前是很贵重的,盐意味着财富和权力,盐为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工程提供了资金,甚至引发了革命和战争。在塑造了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的同时,盐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既然盐在人类的历史上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普及盐的知识、盐的历史和盐的文明就显得非常必要。美国学者马克·克伦斯基《万用之物·盐的故事》便是一本关于盐的精彩之作,它以盐为线索,梳理了一遍历史,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小小一粒盐如何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和世界文明的演进。

盐的制作与使用起源于中国

盐的制作与使用起源于中国。可证实的最早的中国史前盐场之一位于山西省的北部,在干燥的黄土地上和沙土山脉上有一个盐湖——运城湖。公元前6000年,每年当此湖中的水在夏日艳阳下蒸发时,人们就会在水面上收集立方体结晶物。在制盐过程中使用铁的早期证据则到公元前450年才出现,使用者是猗顿。根据中国公元前129年的记载,猗顿通过在锅中生产盐而声名鹊起。传说猗顿通过在铁锅中煮盐水而生产出盐,这一发明成为此后2000年制盐的主要方法之一。

公元前250年,正是地中海古迦太基人爆发战争的时候,而此时,中国古代蜀国的郡守李冰发现了自然卤水,他认为用盐水晾制而成的盐,并非来自盐池,而是从地下渗出来的。公元前252年,他下令开钻世界上第一口盐水井。但挖井人会莫名其妙地生病,甚至倒地死去。到了公元100年,井下工人明白了这种困扰是由一种看不见的气体所致。不久,他们就学会了用盐水和泥把竹子密封好,把这种看不见的气体输送到烧煮房。这是世人初次了解并使用天然气。

领先世界的中国掘井技术在寻找盐的过程中被不断改进。其中一大进步就是由4头牛围着一根柱子转动,柱子上绕的竹叶编的粗绳子卷紧或放松,绳索的另一端,巨大的石板嵌入一个大轮子作为滑轮,控制着放入井下取盐水的竹管。在锅炉旁,盐水被抽到平底锅里用燃气加热。然后,加入一长柄勺磨碎的黄豆、酱油和水。10分钟后,表面生成的黄垢吸收了盐水里的杂质,被撇走,剩下的盐水被煮上五六个小时,形成纯净的晶体。

直到1943年,以四川盐业为代表的中国古老盐业才结束。当时由美国人发明的旋转钻探技术第一次在四川应用。而随着欧美钻探技术的再发展,地球拥有丰富的盐储藏这个事实终于被揭开。由于盐的难以渗透性,许多有机物质陷入盐的附近并缓慢分解成为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常常在盐矿附近被发现。盐的寻找过程催生出了石油时代。

唐朝时朝廷收入的一半来自盐

几千年来,盐都代表着财富。中国人、罗马人、法国人、威尼斯人以及数不清的政府对盐课税,为战争聚敛钱财。

在若干个世纪里,中国政府都把盐看作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中国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征收盐税的文字。有关中国盐业管理的最早文献是《管子》,书中指出,在有些非产盐地区,人们因缺盐而生病,他们在急迫之中愿意付高价买盐。管子据此提出一个想法:把盐的定价固定在一个比购买价更高的水平上,以便国家能够进口盐并且在出售之后获得利润,从而可以从其他国家所生产的产品中获得财政收入。

秦朝对盐、铁固定价格的垄断,使得这两种商品的价格都过高。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对主要商品进行国家垄断的已知例证。盐的收入不仅用于军队开支,还用于包括修筑长城在内的防御建筑。

在唐朝时,朝廷收入的一半来自盐的收入。贵族们炫耀他们因盐获得的收入,并且在餐桌上提供纯盐,这在当时是极度奢侈的。他们还把盐放入精美奢华的盐瓶中。

虽然理论上盐业由国家控制,但实际上中国太大,以至于政府很难控制所有的生产、交易和运输。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只试图控制商业,授权一些实力集团把盐从产地运出并且一路对其收税。这些实力集团被称作盐商,通常是家族性的,要么把运输权出租,要么自己打理,将产业代代相传。盐商们积累了大量财富。陕西和山西因17世纪盐商们建造的优雅豪宅而闻名于世。苏州盐商们建造的私家园林如今则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盐商们还利用缺乏统一度量标准的漏洞,多运少报,在黑市出售多运的盐。而船工和推车工们则可以贿赂督察员继而从走私中获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仅长江一带就有4万人从事非法运盐的活动,征用船只达几千只。而当时中国消费的盐,有一半是走私的。

因不舍得直接吃而发明了酱油

对盐的搜寻直到大约100年前,一直是一项挑战,因此盐在人类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把盐直接撒在食物上是相当罕见的。通常在烹调的过程中,盐以不同的调料方式(比如酱油和酱)被添加到食物中。通常的解释是,盐很贵,因此需要通过这些调料加以稀释。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在盐中发酵的鱼是中国最为流行的调料,它被称为“酱”。事实上,在中国,黄豆被添加进去与鱼一起发酵,后来又完全去掉了鱼,因此“酱”就变成了“酱油”。大豆在公元6世纪由中国高僧传入日本。当时日本人并不制造酱油,直到10世纪才开始制造。一旦他们学会了这种制造方法,就将其称为shoyu (日语酱油),并且使之产业化,然后把它销往世界各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