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2|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盐与中国上古文化——立足于三峡地区盐资源与巴文化的关系的考察(二)
文章来源:《盐文化研究论丛》
二、盐资源演绎的巴文化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巴人的记载可谓苍海一粟,尽管信史偶有叙述,但凌乱而又相互抵牾。1997年大江截流以前,峡江地区山高谷深,考古工作也相对滞后。因此,关于巴人的起源和发展,虽然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观点,但都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今天,我们重新来探讨这一问题,就有了比前人更为有利的条件,即我们不仅有历史文献的支持,还有大量的考古发掘材料可资利用。我们综合研究各种资料后发现,巴族与盐巴确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巴文化是一部由三峡地区盐资源导演的历史剧。
(一)巴族的兴起
《世本?氏姓篇》载:“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 董其祥先生认为:“巫诞就是《山海经》所称的‘巫’,或称‘民’。” 任乃强先生也认为,巫诞与巫有关 。又据杨权喜先生考证:“巴、巫诞、禀君大体均指三峡至清江一带沿江生活的巴蜀文化系统的一支民族,即夏商时期的巴人。” 由此看来,巫民乃“巴人之祖”,已逐渐被学术界所认同。
巴人之祖巫民,是三峡地区自然盐泉的重要开拓者。《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有民之国,为人黄色。帝舜生无淫,降处,是谓巫民。巫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关于“民之国” 的地理位置,《山海经?海外南经》云:“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国在三毛东。”据董其祥先生的研究,“三苗之东,即今甘肃东南,正是大巴山、巫山地区,即古巴族巫活动、聚居之所” 。任乃强先生通过对“三苗国”的考证更明确地指出,巫国所在地位于瞿塘峡东口大溪口和巫峡西口巫溪口之间100里开阔地带,与大溪河谷、巫溪河谷相连(今巫山和巫溪2县所在区域) 。巫国地处绝壁险峭的石灰岩山谷,耕地和牧场匮乏,为何能“百谷所聚”?其原因就在于巫民发现并开发利用了三峡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盐泉,可以用土法烧制的食盐与其周边部落交换谷物、布帛和所需的其他生活用品。这一点,已为大溪遗址的考古发掘材料所证实。
在巫山大溪遗址发掘的210座墓葬中,不少墓都有用鱼随葬的现象,从鱼骨所在位置看,有的把鱼尾衔在死者嘴中,有的把鱼放在死者身上,有的把两条大鱼分别垫在死者两臂之下。我们知道(当然,与鱼常打交道的大溪先民也应知道),鱼是很容易腐臭的动物,要使之贮藏较久,必须用盐加以腌制。对此,任乃强先生解释道:“巫山县北之宝源山盐泉,自古迄今,从未衰减。地距大溪沟,一水相通,不过二百里。由此可知此间之原始人群,得盐之易,用盐之早,与醃鱼殉葬之必然。” 此外,考古工作者在大溪遗址发掘的遗物中有来自盆地以外的绿松石、象牙圈、海螺、蚌珠等稀有之物。这充分表明,当时的大溪先民已用自己的土特产品(对周边部落来说,食盐或用盐腌制的鱼是大溪先民最具吸引力的土特产品)与邻近部落进行原始的商品交易活动。巴人之祖巫民,即为大溪文化的创造者及其后裔,巫民和大溪先民仅仅是两套语言的区别。正如杨华先生所言:“据近年来考古学者的研究,鄂西、川东一带自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时期,这里就是巴人(应是巴人之祖巫民——笔者注)的根据地了” 。
三峡地区告别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是从巴人开始的。《山海经?海内南经》曰:“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竹书纪年》卷上亦云:“启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这两段记载说明,至迟到夏代初年巴人已登上历史舞台。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重庆至宜昌的长江沿岸发现了一大批夏商时期的“早期巴人遗存”,其中,主要有江津王爷庙遗址(上层),渝北区朝阳河嘴遗址(下层),丰都黄柳嘴、凤凰嘴、麻柳嘴、农花庙、玉溪,忠县瓦渣地、哨棚嘴、中坝、杜家院子、罗家桥,云阳东阳子,奉节老油坊、李家坝、杜家坪,巫山魏家梁子、琵琶洲、江东嘴、大昌西坎,巴东官渡口、红庙岭,秭归庙坪、朝天嘴、下尾子、徐家冲、杨四庙、何家大沟,宜昌路家河、白庙子、中堡岛、下岸溪、伍厢庙等遗址。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巴人遗存”其分布并非限于三峡地区,在三峡出口处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荆门、江陵、沙市、长阳、松滋,湖南的湘西地区和四川的成都平原都有发现。不过,从目前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来看,“早期巴人遗存”在渝东、鄂西的三峡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巴人的发源地。
夏商时期的早期巴人,是当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民族,与其祖辈巫民一样,逐鱼盐而居,大体活动于盐资源丰富的三峡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载:“(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夷水(又称盐水),即今清江。《水经注》卷三七解释说:“夷水,即很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水经?夷水注》说,夷水从难留山(又名武落山,一般认为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东流“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暖冬热,上常有雾气,疡疾百病,浴者多愈。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熊会贞《水经注疏》按称:“泉在今长阳县西”。杨华先生根据地名学调查资料认为,《世本》记载的“鱼盐所出”之地当在今长阳县最西端的渔峡口一带 。渔峡口附近现在还有盐池温泉,据科学检测,其nacl含盐量仍占3/1000,并在盐池温泉附近的桅杆坪遗址出土了石祖,这与《世本》“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的记载相符。廪君巴人经过异常惨烈的战斗,射杀“盐水女神”,独占清江流域的鱼盐之利后,其部族势力逐渐强大,走向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