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29|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黄骅海丰镇盐业兴衰史(一)
文章来源:中国盐业协会
海丰镇遗址在黄骅市东15公里,于今黄骅市羊二庄乡海丰镇村村南至杨庄村之间,向东20公里与渤海相接,面积超过228万平方米。据《盐山新志》记载:“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至元盐业不振,渐废为墟……,海丰镇为繁盛之区皆以行盐故也……。”说明海丰镇的兴衰与盐业密不可分:2000年4月和2002年5月,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研所会同沧州巾文物管理处、黄骅市博物馆对黄骅市羊二庄海丰镇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从现场发现了十九个盐灶,盐灶的形状大同小异,由烟道和灶膛组成。灶膛皆为圆形,用半头砖砌成,下大上小,直径0.4-0.5米、残存高0.2-0.4米;烟道呈斜坡状,有砖砌和土壁两种。通过对盐灶的复原,再现了当时海丰镇作为金宋时期我国最大的一处内陆码头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交通发达的盛况。
两千多年来,海丰镇人民世代相袭,以制盐为业,历经春秋的始兴。唐、宋、辽、金的中盛,明中叶的极盛和明后期至清、民国间的衰落,解放后又蓬勃复兴。
一、盐业的肇始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管仲为谋求富国强兵,建议齐桓公“煮海为盐”,发展盐业,以鱼盐之利称雄天下。黄骅当时地处齐国北部,盐业始兴。秦始皇时期,因此地鱼盐富饶设柳县(在羊二庄东南十余里即今海丰镇附近)。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请置大农部丞37名,分驻全国产盐多的郡县,全国始设盐官38处管理盐政。渤海郡章武县(县治今黄骅市故县村北)为首批置盐官之县,时今海丰镇一带已有盐民小规模煮盐,盐运以水路为主。王莽时期(公元14—23年),渤海西岸发生大海浸,“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滥,西南出,寝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九河之地包括今之天津、宁河及黄骅—带,海水浸没约一百年,盐业、农业均遭摧毁。东汉末年,渤海郡高城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愉(今黄骅市海丰镇附近),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更呈现了“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所产原盐运抵当时的国都长安。
东晋建兴元年(公元318年),后赵主石勒派王述在角飞城(城本故柳县即今海丰镇村)煮盐,场灶范围相当于今黄骅沿海盐场及今海兴县境(《水经注》载)。北魏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在沧、赢、青、幽四州“傍海煮盐”,以沧州为最盛,多达1484灶(《盐山山新志》载为4884灶),而沧州之场灶,多在今黄骅市海丰镇附近。时盐运水路以柳河(北临海丰镇)航运为要津。过角飞城(今海丰镇),西南经羊二庄,西至章武县治所(今黄骅市故县村),再经高城县治北(今盐山故城赵村)复西行沧州捷地,经达长芦(今沧州市),连接漳、衡二水。陆路由羊二庄经沧州而总汇瀛州(河间)为转运,西行行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