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16|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咸说历史(一)黄土地上的白金(2)
在古代,中国内陆出产盐的地方非常稀少。整个中原地区,几乎只有运城出产天然的食盐。今天,世界上少数产油国把石油当成战略资源,以此来控制世界的经济命脉。当时,运城的盐更是奇货可居,没有石油人照样可以活下去,但是没有食盐却是万万不行的。
人为什么要吃盐?在古人看来,吃饭、喝水是为了维持生命,但是人为什么非要吃这种白颜色的石头?
到了近代,达尔文的进化论似乎提供了某种解释:今天陆地上的所有动物都来自于海洋。大海造就了生命,也决定了生命的某些形态。所以,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动物体内都含有食盐,也就是氯化钠。动物的血液、汗液和其他体液中,氯化钠的浓度几乎和海水一样。那么,氯化钠在人体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的必备物质,肌肉收缩和心脏跳动都与钠离子有关。所以,人体缺盐的话,神经系统就会非常虚弱,人就显得没有劲。同时,研究表明,盐还可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和正常的水分分布,维持血液的容量,帮助蛋白质和葡萄糖的吸收。总之,人一旦体内缺盐的话,就会心智大乱,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时间长的话甚至导致死亡。不仅人离不开盐,动物缺了盐也不行。所以,很多动物会主动去寻找盐,比如,牛和羊会经常去舔食阴暗墙角边的硝盐。草原上,马和骆驼会自动去寻找盐碱地。
但是,令学者们非常不解的是,在史前时期,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人类居住,有的还建立了高度的文明。但是这些古文明所在地很多都远离盐资源,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也令他们无法大量地得到盐。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因此而全部死亡,有的甚至还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在现代,白毛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位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十多年的女子显然无法吃到盐,但是,她除了头发全部变白、视力不太好之外,体质与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她还善于奔跑,“不吃盐就没有力气”的说法完全被她否定了。另外,很多食草的大型动物,如牛、马、大象等,它们应该更需要食盐,但是,这些森林里的素食者却无法像人一样,每天获得足够的食盐,那么,它们为何如此强壮?
食盐就是氯化钠,它的作用可能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重要。因为,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感觉有没有劲主要在于神经系统是否活跃,而决定神经系统是否活跃的主要是钾离子,其次才是钠离子。水果和蔬菜中就大量含有钾。人和食草动物能够从植物中大量获得钾,因此他们显得很强壮。当然,食盐中的纳离子也非常重要,缺少它可能导致人毛发变白、视力下降和其他一些并发症。白毛女的症状就非常典型。
那么,氯化钠真的很重要吗?现实生活中某些吃盐很少或者根本就不吃盐的人群,他们并非都是白头发和近视眼。相反,有些人还很健康、很长寿。那些森林中几乎不吃盐的大型食草动物,如马、牛、大象等,它们也很少有白色的毛发,并且视力敏锐、身体强壮。
目前,对于这些问题,医学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专家认为:第一,他们在动物的血液里能获得一部分的盐。第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平衡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盐分,也就是说,今天人们吃的盐过量了。
那么,既然人和动物在食物中可获取维持生理平衡所需的盐分,为什么人类要吃过量的盐?为什么有些食草动物会到处寻找食盐?这也有两方面的解释:第一,人和动物在食物中获取的盐分可能仅仅只够维持身体所需,而一旦由于出汗过多等原因导致身体中盐分大量流失,人和动物就马上需要寻找盐来补充。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和动物形成了一有机会就吃盐、在身体中储备盐的习惯,就像骆驼一见到水就猛喝水、在身体中储存水一样。第二,由于盐加到食物中之后能够明显改善食物的滋味,刺激人和动物的味觉和食欲,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人和动物养成了对盐的嗜好和依赖,就像有些人对毒品产生依赖一样。所以,人类一旦不吃盐就感觉疲惫乏力,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对盐的嗜好和依赖,而并不表明他们的身体每天都需要那么多的盐。
那些长时间不吃盐却依然保持健康的人,他们的故事进一步表明:普通食物中的盐分足够人体所需,每天吃盐可能只是人对盐的嗜好和依赖,并且被一代代遗传至今。
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主动吃盐的呢?
近年来,某些古人类学家通过对人体遗传基因的研究,他们认为,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人类,其祖先都来自东非。这批人生活在离大海不远的森林和草原上。大约十万年前,随着当地人口的激增,其中一些人陆续离开故乡去寻找新的家园。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的后代逐渐走出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迁徙。迁往欧洲的一支顺着地中海沿岸进入南欧和西欧,最终向北欧东欧推进。迁往亚洲的一支通过中东到达伊朗,然后再次分支,一支沿着波斯湾和印度洋海岸向东迁徙,到达今天的印度和缅甸,然后进入中国的南方。另一支从伊朗高原出发,顺着中亚进入中国新疆,后来又经过青海进入黄河流域。有意思的是,在这条路上,沿途分布着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巴里坤湖、青海湖等大大小小的盐湖达一百多个。
人类为什么要顺着海边和盐湖迁徙呢?这可能与盐有关系。当时的人类尚处在“茹毛饮血”的狩猎时代,在大迁徙途中,人类主要靠狩猎来获取食物,并主要在动物的血液中获取盐分。而大型食草动物为了补充盐分,经常出现在海边或盐池附近。这样,人类就很容易在这里捕捉到猎物。另外,当时的人类很可能在无意中发现了盐加入食物之后的美味。
在《中国史前文化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在距今约五千年之前,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河谷地区已经出现了很多光辉灿烂的史前文明。然而在中国中、东部广袤的大地上,除了海洋,就只有山西运城出产天然的食盐。按照它当时的产量和交通运输条件,远离盐池的其他地方是不可能得到食盐的。那么,那些既远离大海又远离运城盐池的史前文明所在地,当地的人们是不是就不吃盐,或者还没有养成吃盐的习惯呢?这至今也是个谜。
纵观世界其他的几大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这些文明的发祥地几乎都在海边或距离大海不远。为何会如此布局呢?为了方便地获取盐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在中国,人们似乎更愿意聚集在内陆天然盐池的附近。据统计,在运城盐池周围二百公里的范围内,史前文明达300多处。其数量之多堪称奇迹。与大海相比,这里有着自然结晶而成的食盐,更加方便人们采集。
那么,得天独厚的运城盐池是怎样形成的呢?
专家认为,在古老的地质时期,由于地壳运动,运城南北两侧山脉隆起,形成北面的峨嵋岭、南面的中条山,而运城盐池一带则地层下陷,形成一个狭长的陷落地带,盐池就位于这一陷落带的最低处。后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得高温多雨,导致山洪频繁暴发,大水直泻而下在运城形成一个广袤的湖泊,同时也把湖泊南北两侧山脉的钾、钠、钙、镁化学成分冲入湖里,并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丰富盐分。后来,黄河流域气候变得炎热干燥,淡水一点点被蒸发,盐水浓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运城的盐池。
据记载,在秦汉时期,运城盐池里仍然有大量自然结晶的盐。
据说,盐池里天然结晶的盐玲珑剔透、五光十色,非常好看,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在今天青海的察卡盐湖,我们还能够见到自然结晶的盐。
一般来说,纯净的盐,其结晶体应该是一个正方体,且无色透明。但是,由于盐湖中含有其他的杂质,这些杂质使盐的结晶体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可以想象,当古人把这些色艳绚丽的盐端上餐桌时,他们心中该是一种怎样的愉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