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史话

恢复滩田增产量 立志改造上档次(十六)
发布时间:2009-01-18发布者:大连盐化栏目:盐化史话

发布时间:2009-01-18|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恢复滩田增产量 立志改造上档次(十六)-凯发k8国际唯一

十年动乱虽然使复盐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工作遭受重创,但复州湾盐场并没有因此停止技术改造的步伐。截止到1965年,经过全体复盐人的共同努力,全场的滩田恢复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恢复盐田1074付斗,新建盐田48付斗,开晒2317付斗,当年海盐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

为提高海盐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盐田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减轻盐工的劳动负荷,同时也为了适应机械化设备进滩作业和部分工艺改革以及开发利用盐业资源的需要,从1963年开始,复盐对盐田和盐化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和新建。从此,掀起了实现“两化”(草坯镶池堰——草坯化、池坝用石子披坡——石子化)“三不怕”(不怕风吹、不怕浪打、不怕雨冲)的所谓高标准盐田建设的高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证明,草坯不是理想的护堰材料,而且因为取草坯还会严重破坏植被,后来决定停止使用草坯。石子披坡确实具备“三不怕”的功能并被广泛推广开来,截至1986年全场池坝80%实现石子化。

19662月,二分场在全场又率先开始修筑机道,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向全场推广。到1971年,全场共修筑机道2857条,总长400余公里,大大改善了滩内交通条件,保证了各种车辆、盐机具进滩作业畅通无阻。八分场原来有些滩田是烂泥滩,土质差,不但严重影响海盐质量,而且大大加重了盐工的劳动负荷。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复盐从19698月开始,先后组织两次大规模的会战,在八分场实行移土垫滩,使该分场300付斗的烂泥滩变成青砂碱滩,提高了海盐产量、质量,改善了盐工的作业条件。

滩田的改造无论从海盐的产量、质量还是减轻盐工的劳动强度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不断的改造过程中,复盐人认识到,海盐产量的稳产、高产与结晶池的雨天防护紧密相关。紧接着,一项复盐生产工艺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改革诞生了,这就是实行结晶池塑料薄膜苫盖(简称塑晒)。这项工艺于1963年在二分场首次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遗憾的是,因为当时的资金和材料等原因未能及时推广,这一拖就是近二十年。直到1979年,场再次掀起改滩高潮,使二分场、八分场、一分场、六分场的268付斗平晒滩田变成塑晒滩田,面积达16544公亩,占全场结晶面积的13.6%,由此拉开了我场大规模改滩工作的序幕。(十六)

 

 

网站地图